-->

中国电动汽车正在进军欧洲市场,它们对欧洲的老牌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吗?对欧洲消费者是否有利?

译者
少司命
字号: A-AA+ 2023-11-09 15:12:50
网文来自网友原文翻译投稿,所有言论皆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文文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点击页眉也可刷新 | 注册送50花瓣,每日登录送5花瓣 | 本文内容仅供娱乐,不作任何严肃之用途


中国电动汽车正在进军欧洲市场它们对欧洲的老牌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吗?对欧洲消费者是否有利?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Washington Post's report that Chinese automakers are making inroads into Europe's EV market? Do you think they pose a threat to the established European brands or a benefit to the consumers?

01


Orlando Ayala Jr


B.A, in Business & Illustra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Graduated 1989),Lived in Porter Ranch, CA
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商业与插画专业学士(1989年毕业),曾在加州Porter Ranch生活
我认为《华盛顿邮报》关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报道是一个积极的进展。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商一直在大力投资电动汽车技术,现在它们已经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高质量的电动汽车。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他们有了更多选择,也有助于降低电动汽车的价格。
虽然中国汽车制造商也对欧洲的老品牌构成了威胁,但我认为这是好事。竞争是创新的动力,它将迫使欧洲汽车制造商加大力度,开发出更好的电动汽车。这最终也将惠及消费者。
当然,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它们需要建立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还需要建立强大的经销商网络。不过,我相信中国汽车制造商完全有能力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我很期待看到它们在未来几年的表现。
除了您提到的好处外,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涌入欧洲市场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汽油车相比,电动车更节能、排放更少,因此它们的日益普及有助于减少欧洲的碳足迹。
总之,我认为《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对消费者和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02


Bob Habermann


Former Retired Service Department Manager and mechanic. (1970–2010),Lived in Central Arizona College1970–1972
前退休的服务部经理和机械师(1970-2010年),1970-1972曾住在亚利桑那州中部学院
汽车与人们购买的大多数商品不同。客户对汽车有更长远的期望,如果汽车不耐用,人们就不会在以后购买相同品牌的汽车。留住客户永远比争取客户重要。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个人将Yogosolvian制造的菲亚特128进口到美国并廉价出售。很快,制造质量问题就显现了出来,没有人再买第二辆。如果中国人专注于产品改进和质量,他们会做得很好。如果他们生产的是低质量电动汽车,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得那么好。


03


Hank Barley


Mastered Coding, Then Traveling For Business (1982–present)
掌握编码技术,然后出差(1982年至今)
消费者肯定会受益。长期以来,老牌汽车制造商更多地关注企业融资、收购等,而很少关注创新产品或制造。年复一年,它们的产品没有多少新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老牌汽车制造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护城河是它们的内燃机发动机和变速箱,因为在这些部件上它们拥有大量的专利,而且它们是汽车制造成本最高的部件。现在,电动汽车消除了这些竞争障碍,我们将继续看到更好的汽车以越来越低的价格出现。至于对欧洲品牌的威胁,它们必须清醒过来并变得更好。美国的制造商也是如此,因为一旦政治保护被揭开,它们也将被一网打尽。对自然经济力量的保护只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因为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孤立的国家危害更大。


04


On Demand Journalism


Master Degree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 Journalist (2016-present), Izmir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Graduated 2020)
伊兹密尔经济大学物流管理与记者,硕士(2020年毕业)
《华盛顿邮报》关于中国汽车制造商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报道是一项重大进展。它为增强竞争、推动创新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经济实惠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质量、安全和环保标准的担忧,欧洲消费者和监管机构有必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查。其影响取决于这些新进入者对地区标准的遵守程度,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一因素将受到密切关注。


05


Ron Laverdiere


无背景信息
这就是竞争。竞争是自由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你们欧洲的品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放下身段,真正生产出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产品。否则,它们只能坐以待毙并成为历史。无论如何,有竞争都是件好事--竞争可以清除垃圾,只有最好的产品才能生存下来。消费者将成为评委,这才是正道!


06


Luke Ferguson


Chinese Expert
中国专家
首先,“中国电动汽车以廉价劣质的产品占据欧洲市场”这一前提并无证据支持。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去年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只有3.7%是中国品牌。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并不一定比欧洲同类产品便宜。例如,比亚迪“海豚”Dolphin)是欧洲最实惠的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其售价约为3.1万美元,比法国雷诺公司(Renault SA)的达契亚之春(Dacia Spring)贵约9000美元。
其次,关于中国电动汽车破坏环境和气候的误解是基于对事实的歪曲和选择性看法。《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称中国电动汽车的碳足迹高于欧洲电动汽车,因为它们使用更多的燃煤电力,电池效率较低。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一直在迅速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的数据,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单GDP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下降了18.8%,超过了18%的目标。此外,中国还在电池技术和创新方面投入巨资,旨在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标准。例如,比亚迪自主研发了刀片电池,号称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寿命更长、起火风险更低。
因此,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不是威胁,而是双方的解决方案。中国电动汽车可以为欧洲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竞争,推动价格下降,刺激创新。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减少排放、促进绿色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欧盟不应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和散布错误的信息,而应与中国在电动汽车标准和法规以及清洁能源和技术交流方面开展合作,这将使得双方受益并为世界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07


Aya Shawn


master in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Lives in Singapore1997–present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1997年至今生活在新加坡
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总是有好处的。
欧洲人不应该相信美国人的煽动。
据我所知,欧洲公司和中国公司合作得很好。
大众汽车刚刚投资了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小鹏汽车。小鹏汽车被誉为中国的特斯拉,它拥有世界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动力管理系统。
很快,大众汽车将推出基于小鹏汽车技术的新产品,值得期待。
梅赛德斯-奔驰与吉利汽车合作推出纯电动 SMART 汽车。
奥迪与上汽合作,获得了上汽的纯电动汽车平台,将推出新一代纯电动e-tron汽车。
保时捷著名的Tycan跑车实现了世界第一的充电速度,是特斯拉的两倍,这要归功于中国合作伙伴提供的超级充电技术。
宝马刚刚宣布了一项价值140亿欧元的电池采购计划,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在欧洲联合生产汽车锂电池。
欧洲公司的品牌声誉、卓越的制造能力以及中国公司在新技术和软件方面的良好合作将把它们的日本、韩国和美国同行打得落花流水。




END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樱落网:

1. 网址:www.skyfall.ink

2. 樱落网APP(推荐,只有5M,不占空间,速度极快,也不需要任何权限,试过才知道有多方便)

安装地址(公众号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点击这里

iphone安装:设置-通用-VPN与设备管理,点击描述文件即可



感谢诸位亲的相伴与支持,由于个别文章的用词和地图使用不规范,全部文章会在审核整理之后陆续上架。
为避免误点收费文,所有1月17日之前注册的用户均已获赠1000花瓣,敬请查收。
每日登陆送5花瓣 |  联系方式:QQ-1399710240 ,有任何问题请发邮件或者加QQ。


关键字:电动汽车,比亚迪进军欧洲,中国电动汽车进军欧洲,中国电动车欧洲 专题:中国制造责任编辑:管理员
来源:https://www.quora.com/How-do-you-feel-about-The-Washington-Posts-report-that-Chinese-automakers-are-making-inroads-into-Europes-EV-market-Do-you-think-they-pose-a-threat-to-the-established-European-brands-or-a-benefit-to-the-consu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