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林肯为什么这么急于访华?美国有什么紧迫的需求?此次出访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译者
晓梦
字号: A-AA+ 2023-06-20 20:25:15
网文来自网友原文翻译投稿,所有言论皆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文文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点击页眉也可刷新 | 注册送50花瓣,每日登录送5花瓣 | 本文内容仅供娱乐,不作任何严肃之用途



布林肯为什么这么急于访华?美国有什么紧迫的需求?此次出访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will visit China from June 18 to 19. Whats his purpose of the visit? What impact will it have on China-US relations?

01


Thye Kim Meng


LLB (hons)/ Bsc (hons)Eng from London/Wolverhampton,Lives in Singapore1980–present
法学学士(荣誉)/理学士(荣誉),来自伦敦/伍尔弗汉普顿,1980年至今生活在新加坡
中国只对台湾感兴趣。
中国懒得就美国的议程,军事冲突,按照美国的描述设置的护栏或经济制裁与美国进行公开的沟通。
这些对中国来说无关紧要,因为越来越自信的中国知道美国及其盟友只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台湾将被中国视为核心利益,如果任何国家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已经准备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人进行军事对抗。
我不认为美国能够打破常规改变对台湾的路线。
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正在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因为美国无法预测。


02


Yves Hermit


10+ years working in China
在中国工作了10年以上

美国高层官员淡化了对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即将访华取得突破的预期。尽管中国专家的期望值也不高,但他们表示在美国陷入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困境之际,美国迫切需要与中国接触,此次访问可能会成为挽救双边关系从恶化到“比最坏的情况更糟”的“机会之窗”

台湾问题、经济合作和俄乌冲突预计将是布林肯访问期间的首要议题。为了使此次访问取得实际成果,华盛顿有责任表现出更多的诚意和尊重,因为是美国更渴望与中国沟通而不是相反。
就在布林肯宣布访华的同一天,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最高外交官Daniel Kritenbrink在周三的电话简报中告诉记者,“我们去北京不是为了取得某种突破或转变我们彼此相处的方式。”
白宫印太协调员Kurt Campbell在同一次通话中表示,华盛顿有兴趣建立危机沟通机制以降低发生冲突风险。


03


CaiLei


Lives in China (1975–present)
生活在中国(1975年至今)
这只是美国单方面宣布布林肯计划访问中国,而中国并没有宣布邀请布林肯访华。
布林肯对中国的访问不会有成果,中国人也无意接待不请自来的客人,也许他们会只派外交部的一名低级别官员略微敷衍。
布林肯的长途航行给大气增加了更多的PM2.5
中美两强对抗的新冷战态势已经形成,作为双方的老大,它们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朋友的感受。
在中国方面:
如果中美和解,俄罗斯会怎么想?伊朗会怎么想?沙特阿拉伯会怎么想?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会怎么想?
今年以来,中国的重拳出击意味着它已经举起了反美、反霸权的旗帜,这意味着中国不能再退缩和左右摇摆。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发现中国的行为越来越自信,因为这是由领||人的角色定位决定的。
......
在美国方面:
美国国内反|华情绪高涨,即使拜登政府想与中国和解,美国的国内势力也不会同意。
从“气球事件”到“古巴情报监控问题”,美国自相矛盾的表现可以看出美国内部存在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阻止布林肯访华。
即使拜登想妥协,他也没有办法妥协.....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和解是极其困难的。
中国不会对拜登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布林肯此次访华的最大目的一定是希望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以帮助其渡过难关。
但美国缺乏足够的交换杠杆,或者说它不愿意。
最终结果可能是中国将象征性地购买一点美国债务,美国将适当放松一些高科技方面的控制。
美国不会放弃台湾,因为拜登政府缺乏尼克松和基辛格那样的勇气。
当然,中国也并不真的愿意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
总体情况是虽然美国看起来很有侵略性,但事实上它在所有地方都处于劣势。
中国将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而美国已经患有内分泌失调和焦虑症。


04


Pher Kimhuat


无背景信息
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尚未收到中方邀请的情况下,布林肯一直在眨眼“自我邀请”访华。
然而,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美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诚意,否则这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只会让布林肯再次摆出一副虚伪的姿态,好像他正在非常努力地修补关系,然后再次指责中国在他带着所有肮脏和毫无根据的政治指控返回美国后导致局势恶化。


05


Rodrigo


无背景信息
对这件事的典型看法大体上是说“我们试过了”!
人们不应该对这些会谈中的进展抱有太大期望。
正如你从许多准情报评论者那里读到的那样,契丹已经下定决心要“冲破”那些实际上已经平静地存在了数千年的岛链,然后进行全球扩张,然后是帝国建设,然后谁知道还有什么…与此同时,契丹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口下降的大国??
猜猜谁会为这种受损的判断力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代价?…契丹人民是对的,他们一直在为一个糟糕的领||人把他们带入灾难而付出代价。
我会接受典型的看法,虽然它可能只是一些一般性的提议,没有什么太有趣的,也没有什么太沉闷的。


06


US We


Lives in California
生活在加州
我认为(这次访问)的主要目是为当前拜登政府下的中美关系定下总体基调,重新调整上届特朗普政府的影响。这是为了明确“官方”在问题上的立场,而不是其他政客或媒体专家可能会说什么或做什么。
总的而言,这种形式是所有国家都会做的政治姿态的延伸。此类访问将试图巩固在事务上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在上届政府和其他非执行部门的政治家之间划清界限),并衡量目前两国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向前发展。
尽管在公众视野之外,他们在幕后讨论并达成一致的协议还有待观察……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次访问除了走个形式之外,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关于他们可能达成的幕后交易,存在两种我一直听到和读到的理论:
1.美国真心希望在两军之间建立一条沟通渠道,从而降低冲突的风险(或者至少如果中国不得不采取行动,美国不会措手不及)。
2.美国希望中国购买更多债务,即借更多的钱给美国以帮助其缓解与通货膨胀相关的问题。
据我们所知,关于沟通渠道的第一点在访问之前并不是真正的秘密。然而,从布林肯在会晤后所说的话来看,中国人出于自己的一系列原因拒绝或不愿这样做,因此这一目标失败了。
第二点我们以后才能知道。
在我看来,由于中国已经通过秦刚和其他人指明台湾问题是两国关系最红的红线以及它们希望美国放弃与贸易/技术相关的制裁和禁令……如果美国真的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它们就必须做一些与中国想要的相关的事情。
由于所要求的军事沟通渠道没有实现,我猜中国人对美国在台湾的立场并不满意(尽管布林肯公开表示美国不支持TW|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对双方会做些什么(主要是美国愿意做些什么)拭目以待。
关于在债务/通货膨胀问题上可能得到的帮助,我们必须拭目以待,看看会发生什么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如果美国不停止或撤销一些制裁和禁令以获得这种帮助,很难看到这里会发生任何事情。客观地说,如果它们真的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如果不取消这场技术/贸易战(取消关税、制裁和禁令),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希望一切结束,但也可能会无奈接受。我不确定中国政|府将如何回应,因为即使在这个问题上半途而废也可能存在政治风险。所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我认为布林肯团队可能没有料到会与习会面。会见秦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毅也并不让人意外,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他确实感到惊讶。我的猜测是自从最高领||人打招呼以来,这表明中国人在这些会议上想要的一切都是最后的底线。除非美国尽自己的本分,否则他们不会让步。如果他只是与秦刚和王毅会面,拜登政府可能会拖延事情或改变为更适合它们的方式,但与习的会面似乎切断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基本上,如果拜登政府真的想与中国重建更好的关系,它们实际上必须公开行动而不仅仅是说中国想听的话。



END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樱落网:

1. 网址:www.skyfall.ink

2. 樱落网APP(推荐,只有5M,不占空间,速度极快,也不需要任何权限,试过才知道有多方便)

安装地址(公众号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点击这里

iphone安装:设置-通用-VPN与设备管理,点击描述文件即可



感谢诸位亲的相伴与支持,由于个别文章的用词和地图使用不规范,全部文章会在审核整理之后陆续上架。
 新翻译的文章会特别标注,未做标注即为发布过的文章。为避免误点收费文,所有1月17日之前注册的用户均已获赠1000花瓣,敬请查收。
每日登陆送5花瓣 |  联系方式:QQ-1399710240 ,有任何问题请发邮件或者加QQ。



关键字:布林肯访华,布林肯急着访华 专题:中美关系责任编辑:管理员
来源:https://www.quora.com/US-Secretary-of-State-Antony-Blinken-will-visit-China-from-June-18-to-19-What-s-his-purpose-of-the-visit-What-impact-will-it-have-on-China-US-relations